环保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政策 > 详情

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创新 全力推动绿色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11

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市域面积12860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突破920万人,每年吸引16万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创业就业,一直是东北地区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6.1%,连续两年跑赢全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第一梯队。

418818fd615a5f116225148c1639302.jpg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是奥运之城,更是全国首个“双运之城”。全市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达到30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00%。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装机总容量达到270万千瓦,清洁取暖率达90.18%,省以上绿色制造名单数量达到226个,新能源汽车产量13万辆产值384.4亿元,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10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

当前,沈阳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在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其中重要一项任务,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示范、北方城市绿色低碳供暖模式示范。二是全力打造“储能之都”,布局建设“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到2025年全市新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三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考核标准要求,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水体;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工业固(危)废安全处置率始终保持双100%;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节能环保产业是沈阳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以特变沈变、沈鼓集团、亿纬锂能、新基发展等一大批节能环保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电机电气、新能源机械、储能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同时,立足区域环境污染治理需求,积极构建高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服务模式。

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全域覆盖、全量处理的工作思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区域、运距等因素,规划建设了“两区三园一地”。两区就是:在位于西南部的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集聚区,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高标准新能源配套产业园、绿色动力与装备基地;在位于东北部的省级的欧盟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区,重点打造太阳能热利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半导体照明、碳捕集与存储、先进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集群。三园就是:在位于建成区最南端的苏家屯区和最北端的沈北新区,分别建成老虎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大辛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南北互补的固体废物多元利用产业链,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协同增效、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在位于最西部的辽中区,全力建设低碳环保资源再生产业园,实现再生资源生产、技术研发、生产服务、治污示范为一体,形成废物高值利用、资源循环再生与危废兜底处置产业链。一地就是:将环境服务业纳入总体规划,依托辽宁省环保产业集团,重点打造环境治理服务业集聚地,建立“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环境治理标准化服务体系,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产业发展,促进专业技术服务和监管机制的有机结合。

在产业格局上。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集中发展以节能环保装备为主导、资源再生利用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涉及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等4大领域,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技与产业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在发展规模上。全市现有节能环保产业领域规上企业90家,2023年实现产值235亿元。重点谋划推进高端电力装备头部园区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新能源矿用车研发及产业化、再生资源产业园标准化厂房等重点项目85个,计划总投资270.1亿元。未来,我们将以打造东北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聚焦增绿、降碳、节能、环保,力争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340亿元,2025年达到400亿元。

那么,沈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如何呢?

一是地理区位。沈阳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也是东北首个国家级都市圈——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聚着6座大型城市,构成了经济联系紧密、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途广阔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就在4月1日,国务院批复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提升沈阳都市圈核心功能。

二是产业基础。沈阳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在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沈阳有37个,207个工业中类中有134个,666个工业小类中有303个。近年来,聚焦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等核心功能地位,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重点打造20条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到35%,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0%。

三是科创资源。拥有一流的大院大所,各类高等院校45所、独立科研机构57个,居东北地区首位。拥有自动化所、金属所、应用生态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中科院系统研究机构,是全国16个创新策源地之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平台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成功落地。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集聚各级重点实验室42个、技术创新中心21家,瞪羚、雏鹰等科技创新企业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9家。

四是政策支持。对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等项目,按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的8%给予补助。对重大节能环保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前资助。对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最高可按100%予以退税。为节能环保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对节能环保企业完成上市再融资达到一定金额的,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购房、生活、创业、求职等方面给予靶向精准支持。

五是营商环境。积极推行极简审批,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获评全国“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就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打赢攻坚之战动员大会。当前,我们主打“听劝”品牌,建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增值服务常态化生成机制,做到凡是落户项目都有政府保障护航,让每一次投资都赢得“满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