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完一节车厢只用了1分钟,装完一列火车也就是30分钟到40分钟。”自远程智能装运系统运行以来,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柠条塔矿业公司装车员王盼明显感觉省时省力。
据了解,该系统融入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工业自动化等关键技术,操作人员只需等待列车自动对位后,按下按钮,即可完成装车。装车用时较以前平均减少35分钟/列,效率提升了39%。
近年来,陕西煤业持续推进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标杆煤矿。
智能化产能已达1.88亿吨/年
2018年以来,陕西煤业实现了智能化从煤矿业务拓展到煤炭生产全过程、从单个煤矿拓展到整个矿区。“我们管理的36处生产矿井,智能化产能已达到1.88亿吨/年,占总产能的95%。”陕西煤业总经理王世斌说。
在张家峁煤矿智慧中心,一块长18米、高7米的巨型电子屏格外引人注目。在约500平方米的生产调度区域内,仅有少量工作人员在显示屏前操作。智能化支撑的柔性生产供给体系,可一键启动800多台生产设备,实现了原煤生产到商品煤自动化装车的流水线作业。
“坐在地面指挥生产,市场需要多少,我们就能生产多少。”据张家峁煤矿负责人介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煤矿生态链生产系统,融合了多个智能化子系统及多个数据标准,涵盖了全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涉及多个设备群共计831台设备。该系统投运后,张家峁煤矿单班作业人员已由69人减至26人。
智能化掘进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对此,陕西煤业研发应用了全断面掘锚一体机、护盾式智能掘进机器人、掘锚护一体机、综掘机+钻锚平台四大类智能快掘系统。如今,四类快掘系统在陕西煤业各个煤矿加速应用。相较2018年,矿井综合单进水平由252米提高至407米,增幅61.5%,快掘单进最高突破2800米,智能快掘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目前,陕西煤业所属红柳林、柠条塔、小保当等一大批千万吨级煤矿已成为引领智能化建设的翘楚。多年来,陕西煤业致力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煤炭开采、装备、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地质探查、煤炭开采、巷道掘进等全过程安全高效运行。
与2018年相比,陕西煤业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年生产能力由450万吨提升至800万吨;陕北、黄陵矿区全员年均工效超过1万吨;煤炭板块连续3年全员劳动效率年增长10%以上。
“三网一平台”向数字化转型
“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数字化转型,未来煤矿会由开采煤炭向采集数据转化,达到向要素要能力、向数据要效率、向数字要效益的目标。”对陕西煤业的转型发展,王世斌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陕西煤业率先开展信息数据标准化治理和智能专网建设工作,通过系统搭建“陕煤云”平台和“数据中台”,首创集“产供销+金融”于一体的“三网一平台”数字化实时管控体系,可实时掌握安全生产态势、物资消耗储备、销售服务结算全业务全流程数据信息。
“三网一平台”体系覆盖陕西煤业所管理的38对煤矿,极大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物资网实现了部分物资零库存,采、供过程实时透明;运销网实现了资金预警零风险、煤款结算“一键化”、智慧决策“一屏知”;生产网让各级管理人员“看得见、管得了”各煤矿的安全生产;财务平台,使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数据一目了然。
自“三网一平台”体系运行以来,陕西煤业商品煤成本同口径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20元/吨;物资集采费用降低了10%;“陕煤商城”涵盖商品数量达到92万余个,统一物资材料编码41万种;进场运煤车辆排队时长降低了45%,装车效率提高30%。
以智能化建设为基础,陕西煤业全速跨入数字新赛道。现已构建了煤矿安全智能保障系统、智能矿井透明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双重预防信息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能耗环境在线监测平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煤矿综合评价体系等8大系统,形成了多系统融合、全价值链赋能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平台。
与此同时,陕西煤业积极应用智能环保设备,大幅降低“三废”排放量。澄合、黄陵、陕北矿区成功试点不同类型矸石充填实践,实现了矸石零排放;韩城、彬长等矿区实现瓦斯发电全覆盖。近3年来,陕西煤业累计开展环保项目400余项,投入资金42亿元。
来源: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