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首次被提出以来,热度不断攀升,迅速成为各界人士口中的热词。仅仅两个多月,就跻身《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向新而行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全国经济总量126万亿元,你们12.8万亿元,正好十分之一,这个很厉害。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1.3%、49.9%,比上年分别提高0.5个、1.4个百分点。
亮眼数据背后,是江苏以绿色为底色,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结果。
以刚迈入“万亿之城”序列的常州为例。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提出“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的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等发展重点。
“两湖”创新区,处于江苏省西部丘陵湖荡生态带和太湖流域的交汇区,是常州市实现城市能级跃升、在新阶段激发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据悉,“两湖”创新区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常州市的1/3,是常州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主要阵地,区域内集聚理想汽车、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星星充电等“新势力”企业,培育了光伏发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在江苏省太湖流域的5市中,有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太湖边已成为“万亿之城”聚集处。除常州外,苏州、无锡也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空间,新质生产力迸发出澎湃新动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点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这些内容在去年12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有部署。会议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目标已定,如何实现是关键。各地提出的2024年具体部署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要求,着力塑造新质生产力。
上海提出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广东提出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江苏要求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
2024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各省份瞄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发新动能,继续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介绍,从投入看,去年全年研发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1%。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新三样”的出口增速喜人,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2023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出现了一片新的气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了强劲动能。
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样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重点任务的首位,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升级传统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其速度之快、辐射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创新投入稳步增加,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分别增长11.1%、31.8%、29.2%……科技创新越来越显现出核心要素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显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坚实支撑力。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等纷纷建言献策。
“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以引领性、颠覆性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介绍,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中国在先进通信、智能网联汽车、光伏等多个领域已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竞争实力。在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张桥看来,这些领域的潜力和竞争力,源于中国的突出优势。发展未来产业不是“空中阁楼”,不能“无中生有”,需要坚定的探索,更要有坚实的家底,包括重大科技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制造能力、开放的应用场景,以及实现技术突破的科技人才。
“新质生产力能够有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表示,以建筑工程行业为例,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发深度较浅、场景相对单一,关键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应进一步加快地下智能勘探、智能建造等系列化专用装备的研发利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浙江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也是实现新经济产业在绿水青山间“落地见人”“上市见效”的生动样板。近年来,安吉以“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为导向,面向未来产业,高质量招引新经济项目。
“绿色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生产和增长方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看来,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在坚持和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将新技术和新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近日,焦点访谈对“生物制造”进行了报道。什么是生物制造?它是一种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通过生物制造,钢铁厂炼钢时产生的工业尾气可以“变身”鱼饲料,秸秆可以生产生物乙醇(传统生产生物乙醇一般是通过消耗粮食的方式)。日常生活中,乙肝疫苗、胰岛素、玻尿酸、胶原蛋白、燃料乙醇等等,都是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
“有别于传统的物理、化学制造模式,生物制造创新了物质生产方式,以生物体作为生产介质,将给制造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表示,生物制造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对于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也非常关键。
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潜力的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生物制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我国对这条新赛道的高度重视。
不仅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还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重塑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以“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广东为例。广东省致力于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在全产业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023年底,广东省实现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湛江宝钢点火投产,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万吨以上,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再次迈出了示范性、标志性的一步。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我国是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如今,全国已有多地获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助力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