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记者站在国能准能集团叠翠林区观景台上,扑面而来的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曾经的“鸡爪子”山变身绿波涌动的“塞上林海”。
近日,准能集团“ESG中国·准能行”活动拉开帷幕,200余名嘉宾、学者、专家实地参观了解该集团在ESG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发展成果。
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缩写,是全球范围内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年来,准能集团以ESG治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煤炭企业绿色创新实践,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三代人的绿色矿山梦
“叠翠林区是黑岱沟露天煤矿首个排土场,是准能矿区水土保持、生态重建理论和技术体系实践完善的‘主战场’。”准能集团党建工作部副主任张新说。
据介绍,叠翠林区面积3985亩,共有7个平台。这一区域从1993年开始复垦,至2005年复垦完成,主要种植有山杏、樟子松、新疆杨、油松、沙棘、苜蓿等,乔灌木共计约896万株(丛)。
记者漫步在生态公园里,所到之处绿树成荫,花香鸟鸣,风景如画,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我从小在矿区长大,以前的矿区地表植被稀疏,覆盖率不足25%,原始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并不像现在这样。”张新说。
由黑到绿,从荒野到“最美矿山”,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三代准能人对改善矿区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追求。
作为准能集团第一代“绿化人”,没念过书的王三保凭着一股子热情奔走在矿山的沟沟坎坎。站在北排土场,满脸皱纹的他手指着合抱粗的大树和一排排油松、山杏骄傲地说:“这都是我种活的。”
第二代“绿化人”包全民,和工友们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绿色矿山建设的跨越发展。如今,他的徒弟、大学毕业生高浩瀚接过了“接力棒”,立志要将青春热血洒在矿山。
“如果说老一辈准能人的梦想是让矿山变绿,那么我们的目标则是让矿山更美、植被更多样化、色彩更丰富、观赏价值更高。希望我们的后代都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康成长。”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副队长高浩瀚说。
在近40年的时间里,昔日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树冠洒下阴凉,根系铺满矿山。
截至目前,准能集团共投入复垦绿化资金28.81亿元,完成复垦绿化土地9.85万亩,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7631万株,地被3.67万亩,水土流失控制程度达90%以上,植被平均覆盖率达80%以上,矿区复垦绿化治理率100%。
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毓秀景区生物多样性主题公园航拍图
准能矿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增,微生物从535种增加至1435种,植物品种由10多种增加至240种以上,吸引了野兔、黄羊、狐狸等野生动物来此“安家”。
准能集团先后被国家能源局评为“中国最美矿山”,被自然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其“矿区生态案例”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探索“生态+”多元产业模式
“这个西梅和玉米好甜,比超市卖的还好吃……”在准能生物多样性主题公园,赞叹声不断传来。原来,游客们正在品尝刚摘下来的农产品。
最近,准能生态农业试验田喜获丰收,西梅、沙果、葡萄等绿色瓜果丰富了职工群众的味蕾。生态农业试验田将4万多斤西葫芦、黄瓜、尖椒、西红柿、茄子等免费供给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职工食堂。
准能集团志愿者邀请前来参观人员品尝准能生态农业试验田种植的新鲜果蔬
“地下的乌金是宝藏,地上的绿野同样珍贵。”准能集团总经理张利忠表示。
近年来,准能集团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矿区特色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牧业、林果、文旅、研学”多元产业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矿山复垦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在国家矿山公园的基础上,准能集团建成了矿山博物馆、生物多样性公园、婚庆文化园等特色场馆,目前已形成集红色教育、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文化、休闲产业观光、生态文明展示于一体的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
该生态旅游区包括8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水土保持、生态重建理论和技术体系实践的“主战场”——叠翠林区;发展工业旅游和绿色生态经济的示范区——毓秀景区;景区与生产作业区的生态屏障——迎曦草区;享受自然风光、体验田间劳作的紫东农区;集观光、采摘、游览功能于一体的抱朴田区;拥有近千亩果园和一座葡萄酒庄的望舒果区;展示生态与牧业融合发展的梦青牧区;先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治理先行区。
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次
其中,迎曦草区种植牧草1万多亩;紫东农区开发饲料及小杂粮种植基地3000多亩;抱朴田区种植观赏花卉1000多亩,拥有采摘日光温室42座;望舒果区种植苹果、梨、杏、李等近100个品种5.07万株;梦青牧区现存栏优质肉牛2000多头。
近年来,准能集团以矿区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为支撑,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机制,形成乡村振兴企地共建新模式,培育了“政府+企业+农户”产业联合体、“国家矿山公园+准能生态旅游区+准旗文旅集团”文旅联合体;建成3.9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和千亩果品试验基地,创新开发“肉牛托管代养”经营模式,以生态公司羯羊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当地农牧民每年销售羯羊1.1万只、肉牛860头、碱稻米及果蔬280多万斤,助力上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58万元。
准能集团将工业和生态有效融合,不断实现工业旅游价值最大化。
“我们先进的采矿技术和大型采矿设备在其他地方罕见,生态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主任张小平说,“在工业旅游方面,准能集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准能集团开发出了矿业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文化之旅、和谐之旅、研学之旅6条线路,独具准能特色的工业旅游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我们成功举办了‘5·19中国旅游日’内蒙古分会场启动仪式,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毓秀景区讲解员李佩奇说。
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以科技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高质量的ESG实践,是企业进行现代化治理、业务优化、技术升级的重要路径。探索ESG治理的过程,也是企业寻求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减小环境影响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过程。”张利忠说。
近年来,准能集团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推进ESG治理能力提升。
在绿色开采方面,准能集团通过引进先进采矿设备、应用高台阶抛掷爆破与吊斗铲倒堆工艺技术,每年减少运输剥离物1500多万立方米,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4万吨。
在清洁利用方面,准能集团创造性开展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技术及多领域应用研究,在全球首次研制出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构建“煤基纳米碳氢—粉煤灰—氧化铝(锂、镓、硅等)—绿色电解铝及铝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电煤清洁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煤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煤炭全要素变废为宝。
在生态修复方面,准能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研发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新技术。探索集成水土流失控制技术体系、生态重构技术体系、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发布5项地方标准,实现“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破解了大型露天煤矿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的重大技术难题,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低成本、易推广的实用技术。
“准能矿山原始地貌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每当降雨,水土便由‘伞顶’向四周流失,地表被冲刷得支离破碎。我们在采煤的过程中,通过抬高路面、设置围梗将雨水均匀留在回填区,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张小平说,“为了阻止地表水下渗,我们将地表土改造成了下层阻渗、中层蓄水、上层保水的海绵式土壤结构,形成了浅滩、湿地等,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目前,准能集团正在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努力探索人工与自然协同生态修复理论和方法,为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和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今年以来,准能集团以打造“煤海塞罕坝”为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截至目前,准能矿区森林面积5.7万亩、草地面积3.3万亩、年吸收二氧化碳31.5万吨,形成约2000万元/年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储备。
下一步,准能集团将围绕碳汇草种植、绿色能源开发等生态工程,发展碳汇经济,力争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碳汇储备试点地区和碳汇造林试点单位,在实现扩绿、降碳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