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明院士:“能耗双控”背景下,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冶金的降碳思路
春明 中国科学院院非常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我本人做传统化工,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学科的发展和新的需求,尤其是在绿电绿氢方面有一些思考,今天带来这样一个题目供批评指正。
别的且不说,甲烷跟我们能源行业密切相关,随着我们能源结构的调整,我们对甲烷的用量或者天然气的用量会大大增加,这个过程中甲烷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排放。未来碳中和,我们不仅要中和1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还必须去关注甲烷的排放和收集。如果大家关注的话,今年10月份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国际甲烷组织,主要关注未来甲烷在温室气体中的作用。
我们把这个表分解一下,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一些我们自己的理解,但不一定准确,因为我们不能脱离了国民经济发展,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美好来谈“双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方面在大谈“双碳”,但是国家领导层已经特别提到,我们也不能搞“双碳运动”,那是因为我们第一个判断“双碳”的重要前提,还是经济发展。这两组数字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对于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必然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或者说GDP的增长率不能很快地降到一定的数值。当然,我们随着基数的增加会慢慢放缓,但是我们仍然要有5%左右的GDP增长。
这里谈到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是我们的“双控”,这也许超出一个学术或者技术层面,它是综合的。其实“双控”对能源消耗总和、能源消耗强度的控制,从“双碳”目标来讲我们必须关注,但是这个前提一定是全国“一盘棋”,不能简单区域化、企业化,到处“一刀切”,切完了以后不行就给你拉闸限电或者一周给你几天、一周几小时,这种简单的做法跟我们很多大规模连续化运行的流程工业不相配,因为我们的流程工业就是要稳定。
我是搞化工的,我们也归纳了一下,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有可能跟能耗和二氧化碳相关的企业,我觉得只要有可能,都要通过我们的核心装备、材料、介质,甚至是一些外场技术的协同,通过这些手段直接来实现节能减排,这是我们可能Z现实或者Z快捷的一种方式。
这里有一篇美国人四五年前写的文章,改变世界未来的七大分离技术,其中有3项技术都是跟我们这个体系相关,直接节能减排可能仍然是我们的重要法宝。
石油这么多年比例基本没有变,就是17%、18%,但是它的绝对值依然还有上升空间,2030年至少达到11亿吨左右。还有天然气,天然气在三个化石能源中应该是增长Z快的,因为天然气是一个碳4个氢,比院士讲的氮氢3的氢含量还高,也是一个负氢的介质,尽管还有碳,但毕竟碳的含量比较低,所以它还会呈一定的上升,无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从这个角度来讲,2030年三大化石能源仍然会占到75%,我们仰仗的非化石能源,像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在结构里面是有快速增长,但是大概也只是占到25%。
第四个,二氧化碳的绝对排放值,大概到2030年在105亿吨左右。这么多的二氧化碳,我们在未来40年之内要找到解决方案。因为如果把110吨二氧化碳分解来看,电力还是Z高,占到40%以上,加上工业差不多78%左右,因为交通和建筑各占10%,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数据。这么大量跟工业、电力相关的二氧化碳,我们怎么来处置?如果再分解一下,工业的37吨,钢铁、化工等等我不展开讲了。
这里还有一个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我刚才反复强调,我们经济只要发展,就需要能量,但是我们的能量结构可以调整。这个过程中靠什么调整?就是要靠未来绿电和由绿电和绿氢构成的二次能源的重要的互联网,来为减排二氧化碳做出贡献。同样消耗能量,我用的是绿电和绿氢,而不是传统的化石能源。
这个过程包含了制氢、储氢、化学储氢、用氢全有,只是用的不是燃料电池,用的是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到现在依然这样。从这个来讲,氢气作为一种能源加到化学品、加到油品,已经七八十年,如果追溯到德国煤加氢都快100年了。但是今天我想说的,跟燃料电池相关的氢产业链可能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这里特别标注了一些,在我们国家有很好的积累,但是很多还只处在一些示范,甚至是刚刚研发的阶段。标注红色的目前几乎依靠进口,稍微淡一点的是小规模生产,但是性能差距还比较大。黄一点的可以小规模生产并应用。蓝色的和绿色的意味着我们已经跟国际上没有什么差距。
储氢和运氢刚才院士也讲过,我不重复了,Z后直接到加氢站,不同规模加氢站的投资可能有一些差别。跟加氢站相关的很多设备并不完全可靠,氢气压缩和加注设备、高压储氢设备、制氢设备等方面我们有一些材料和关键装备还依靠进口。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简单制氢和加氢站方面都完全自主,这方面我们还有弱项,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燃料电池堆差距就更大一些。很高兴今天听到我们在燃料电池堆,核心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虽然我们在这些方面不需要依靠进口,但这些核心的材料、装备还需要继续攻关,因为我们还有差距。
氢能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客观来说,在短期内我们还不能完全寄托在全绿氢上,即使美国也没有纯绿氢。2025年是仰仗中东和沙特,中东天然气比较便宜,以天然气制氢为主+CCUS,可以把每公斤氢降到1.2美元,同时借助已有的油气田、气田大规模封存二氧化碳。
不管怎么说,2060年我们要实现碳中和,没有氢是不行的。我的估计比较保守,到2050年我们氢能可以占到10%以上,产业链产值会超过10万亿,其中包括加氢站、燃料电池、固定式电源/电站。
第一个是冶金。这么多年来,我们炼钢还是用比较传统的长流程。但现在的趋势是以电弧炉和轻机关联体为主的短流程,这个工艺在欧盟和美国已经超过了50%以上,所以我们又落后了一大步。如果把长流程变成短流程,我们可以减排二氧化碳70%以上。利用炼钢等化工过程的一些附产气体,通过化学化工的催化变换,把里面的二氧化碳、甲烷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利用一氧化碳和氢替代传统炼钢用的胶。预处理、催化反应,变成还原气等基本都是化工过程,把传统的炼钢变成准化工过程,这样可以大大地减排二氧化碳。
第二个是传统石油化工。石油化工也有一些过程,比如很重要的过程是蒸汽电解生产3C,这是我们现在放量Z快的。传统的过程都是靠加热炉,靠烧天然气、烧油,然后每吨产品大概需要烧半吨多的化石燃料,Z后都变成二氧化碳。如果在电价合理的前提下,用绿电来替代这些化石燃料,就可以大大减排。这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一个大的突破,就是把传统的加热炉变成新的电磁供热。电磁供热是一种快速传感方式,需要一些关键的设备和催化剂实现,对传统的过程进行重构。我们得出的初步结果显示,耗电量大概1000—1500度,还是比较喜人的。现在我们在做一个1万吨示范装置,如果可行,这将是一个新的路线。
我给在座的各位同行汇报这么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