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31.9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9亿千瓦,同比增长48%;风电装机容量约4.9亿千瓦,同比增长20.3%。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消费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将广泛提供电力、制冷制热、储热等能源服务,形成源网荷储一体的绿色供能用能模式。
在甘肃敦煌,“光热储能+光伏”的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成功并网运行,该项目采用先进的聚光集热和熔盐储能技术,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大型风电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华北电网输送绿色电力,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了远距离高效输送;四川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充分利用了雅砻江丰富的水能资源,电站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0亿千瓦时,为西南地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是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印发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实施煤电节能降碳、灵活性提升及供热改造,形成“三改联动”的新格局。
河南一家煤矿企业从煤炭开采、洗选、运输、转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入手,推行无尘化清洁生产管理,料场、储煤场、运煤栈桥等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实现了原煤不落地、不露天储运。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大力实施环保技改,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并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能效水效对标等工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从而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业内专家表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互补融合。
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家福建新能源科技公司,采用先进的跟踪算法和驱动技术,自主研发的光伏跟踪系统,能够实时调整光伏板的角度,确保光伏板始终对准太阳,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大唐中宁100MW/400MWh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利用电网低谷时段的电力,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储存于高压储气装置中,在电网高峰时段释放高压空气,驱动膨胀机做功发电,实现了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当前我国储能技术发展呈现技术多元化、放电时长增加的特点。业内专家介绍,电力系统对储能需求十分迫切,复合型储能是大规模工程化储能技术发展重要战略方向,数智化新型控制技术将成为复合型储能项目成败关键。
“随着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能源系统面临全新挑战。”上述专家表示,这不仅需要不同品类的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降低成本,也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化、数字化的驱动力,使更加复杂的能源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
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专门部署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通过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功能改造,能够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驾护航。”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是简单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此消彼长,而是需要两者相互配合、把握节奏和力度,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以经济成本最优的方式,实现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要保持好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建立起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和大规模应用的能源安全体系。”李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