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情

创新煤炭产能管理

发布时间:2024-04-26
  建成一定规模的煤炭储备产能,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恶劣天气多发、供需形势急剧变化等极端情形下,快速释放储备产能,有效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智能化转型亦可提升煤矿常规生产弹性。要将人工智能与采矿工艺、技术、装备深度融合,激发煤炭企业发展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积极性。
  煤炭供需平衡难题有了新解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为何向煤炭生产要“弹性”?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但煤炭生产要面对水、火、瓦斯等各种自然灾害,涉及采掘、通风等多个环节,凡事必须提前计划。虽然煤矿产能具备一定弹性,但如果长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极易带来安全隐患。同时,生产出来的煤炭如果长期储存,不仅会导致煤质下降,也容易产生自燃,这些因素使得煤炭生产较为刚性。
  这一特性给煤炭供需平衡带来了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叠加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存在煤炭供应偏紧的情况。同时,当前新能源安全可靠程度低、负荷波动幅度大,需要提高煤电系统的灵活性,煤电厂对电煤需求波动加大。随着市场对煤炭需求的弹性越来越高,旧有煤炭资源开发和供给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迫切需要创新煤炭产能管理和煤矿生产管理体制机制。
  建成一定规模的煤炭储备产能,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恶劣天气多发、供需形势急剧变化等极端情形下,快速释放储备产能,有效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应对煤炭供应中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煤炭产能储备可有效提升煤炭供应灵活性,保障煤电更好发挥支撑调节作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需要强调的是,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并非为了大幅提升煤炭产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是加强供给端管理的一项创新举措,产能储备仅为应对极端情形的一种储备措施,其目的主要是提升煤炭供给弹性,日常情况下并不启用。产能储备煤矿建成后,国家会根据煤炭市场供需变化等情况对储备产能实施统一调度。当煤炭供应紧张时,组织产能储备煤矿提高产量,快速释放储备产能,煤炭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发电供热及民生用能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当煤炭供应充裕时,组织产能储备煤矿按照常规产能生产,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为新能源发展腾出空间,是一种能上能下的产能。
  为充分发挥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效用,要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煤炭储备产能,形成稳定的产能储备支持政策预期,对产能储备煤矿在项目核准、产能指标、产能置换、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研究确定储备产能建设投资补偿机制。相关企业则要合理配备人员并科学安排工作计划,提前做好应急生产准备。在应急状态下,坚决服从国家统一调度,快速释放储备产能,确保产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并切实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不断增强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智能化转型亦可提升煤矿常规生产弹性。传统煤矿生产为了保持较高产能,经常需要很多工人“三班倒”,并在井下昼夜作战才能实现,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人员工效较低也成为影响煤炭生产弹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推动实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少人,优化提升了煤矿生产和安全素质,增强了煤炭供给的韧性和弹性。数据显示,受益于智能化转型,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7家重点煤炭企业,综采工作面平均人员劳动工效提升27.7%,智能化煤矿为近两年煤炭增产保供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煤炭储备产能的同时,要加大煤矿智能化建设力度。将人工智能与采矿工艺、技术、装备深度融合,激发煤炭企业发展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积极性。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攻关突破一批煤矿智能化核心技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