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视察甘肃时指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甘肃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在保护修复、污染防治、发展方式、防范风险四个方面积极谋划,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11方面35条具体举措。
保护修复上提质增效。一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聚焦重点流域,抓好水生态环境质量管控,针对个别流域水质不稳定问题,定期调度分析、预警通报、督促督办,强化汛期、枯水期环境质量管控。聚焦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管控,统筹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及时调度通报、预警督办,加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污染防治类问题整改和验收销号。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落实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切实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尾矿库等环境风险敏感点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园区污水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剩余435个(总共5607个)黄河流域入河排口整治。二是强化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严格落实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每年开展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点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定祁连山保护区执法计划,不定期开展祁连山保护区专项执法行动。每5年开展一次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运行情况纳入环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持续巩固深化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强化以祁连山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监管。三是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监管。充分发挥统一监管职能,不断加强黄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系,祁连山、秦岭等重要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和生态治理协同性,加强生态环境常态化监测评估和督察执法,构建“两主三辅”生态治理体系。
污染防治上力求突破。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升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一是紧盯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行业和燃煤锅炉、散煤取暖、柴油货车、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领域,聚焦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四类污染源,开展以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空气清洁行动。二是开展劣Ⅴ类水体歼灭战、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打好黄河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保卫战,加快黄河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尾水湿地建设,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三是紧盯采取集中式或相对集中式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村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排查整治 专项行动。四是完善新污染物治理机制,建立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深入开展调查监测、风险评估、监测试点、监管执法和治 理技术研究等工作,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
发展方式上加快转型。一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开展碳核算、碳评价等工作,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深入落实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能源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全省952个环境管控单元,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落地应用。三是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落实重大项目专班一对一指导跟进机制,优化精简审批流程,主动服务保障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推进“容缺受理”,推动项目兜底审批,最大限度提供环境要素保障。对300个省列重大建设项目中未完成环评审批的84个项目持续跟进、加速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防范风险上谋深落细。建立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河流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和环境应急空间设施三维数据库,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统筹推动省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效运转,完善核与辐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电磁辐射及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督管理。健全辐射事故联动应急响应机制,持续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