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刘峰:革新煤矿生产方式 提升矿工劳动价值 数字化智能化催生新时代煤矿崭新业态
2024-07-08
革新煤矿生产方式  提升矿工劳动价值
数字化智能化催生新时代煤矿崭新业态
——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经验交流现场会主旨报告
刘  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
2024年6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山东邹城召开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经验交流现场会。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总结交流近年来煤矿智能化建设特别是薄煤层智能开采的成效经验,分析当前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方向,加快形成煤炭新质生产力,提速煤炭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会议得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国家能源局等国家部委,山东省、济宁市和枣庄市等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煤炭企业集团和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此,向出席会议的有关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领导、各位行业院士专家和各位企事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承办本次现场会的山东能源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并为我国煤炭事业发展付出艰辛努力和作出积极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刚才,山东省政府、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煤矿智能化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水平、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下面,受嘉琨会长委托,结合行业发展新形势,谈四点意见。
  一、全面发力强推进,我国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尤其智能开采取得显著进展
  2019年5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山东枣庄成功组织召开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现场推进会,会议提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全行业就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形成共识。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在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的领导下,在产学研用各方的协同配合、共同努力下,采煤工作面协同控制、巷道快速掘进、矿用5G通信、机器人辅助作业、露天矿卡无人驾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成了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打造了煤炭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场景、新业态。
  (一)技术装备不断攻关迭代,煤矿智能开采基础从局部单元到成套系统全面夯实。近年来,一批具有智能感知决策、自主集群控制、安全状态管理的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采煤装备成功研发应用。采煤机方面,研发出0.9米极薄煤层至10米超大采高的采煤机,突破了大功率牵引和高功率密度摇臂传动技术、超大采高煤机整机布置优化及高强度紧固技术、大仰角长摇臂润滑冷却技术,创新了半悬机身布置方式,解决了超大采高煤机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薄煤层机身高度和过煤空间的问题。液压支架方面,攻克了10m超大采高液压支架630mm缸径抗冲击立柱、双侧双活动侧护板、双伸缩梁+三级护帮等结构,解决了超大采高开采护顶和护帮支护难题;攻克了薄煤层液压支架板式顶梁和超大伸缩比立柱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薄煤层开采支护难题。输送系统方面,成功研发运输能力突破8000t/h的工作面智能输送装备、直角转弯刮板输送机以及480m超长刮板输送机,攻克了大运量、不均衡载荷、变频传动等稳定性控制难题。供液系统方面,相继研发成功1250L/min、2000L/min大流量高端智能型乳化液泵,攻克井下1000kW永磁变频技术,实现大流量稳定供液。供电系统方面,新型高压配电装置和组合馈电开关成功应用,电力监控系统实现了测温诊断、火灾报警、安全管控、能耗分析等功能。电液控制系统方面,新型网络型控制系统实现了支架状态监测、远程参数配置、功能组态配置、跟机工艺编辑等功能。信息设施方面,5G通信系统成功研发并在工作面组网,国产惯导系统、智能跟机视频等技术推广应用,采煤工作面数据集成、智能管控水平持续提升,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换挡提速。
  (二)薄煤层无人化开采取得突破,工艺装备智能协同助力开采管控模式发生转变。目前我国1.3m以下的薄煤层约占保有储量的20%左右,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区薄煤层占其保有储量50%以上。2m以下煤层受地质条件和空间的制约,开采难度大,生产效率低。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技术攻关,从“装备形式”到“配套方式”再到“工艺模式”逐步升级,建成一批薄与较薄煤层智能综采工作面。国家能源榆家梁煤矿创新实践“采煤工艺编辑+截割模板”远程操控模式,实现了较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常态化无人生产。淮河能源朱集东煤矿在“大采深、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地质条件下,实现了薄煤层智能化高产高效开采。四川嘉阳煤矿创新地面单人简约规划截割、工作面全视频安全巡检生产模式。山东能源集团杨村煤矿实现了含厚度不均坚硬夹矸及硫化亚铁结核体的薄煤层面内无人开采。
  (三)智能采煤走向常态化运行,实现了从薄煤层、中厚煤层到厚煤层综采和综放工艺的全覆盖。三维地震和槽波、GIS叠加BIM、高密度钻孔及随采随探等技术为工作面开采以及灾害防控提供了基础地质数据支撑。工作面数字孪生技术可再现井下设备的工作姿态,正向现场设备与孪生模型双向映射、交互控制方向迈进。程序截割技术已由记忆截割发展至规划截割,正在探索更高形态的自适应截割。全工作面跟机、三角煤跟机工艺得到大范围推广,超前支架联动、自移机尾、设备列车联动等自动工艺走向常态化应用。远程控制技术发展迅速,已实现多种模式的地面启停、远程干预以及跟机和拼接视频。国家能源集团寸草塔煤矿成功打造在频繁搬家倒面条件下的智能开采模式。中国中煤纳林河二矿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程序控制+路径规划+远程干预”智能采煤常态化运行。陕煤集团小保当二号煤矿实现了全国产450米超长工作面的智能化开采常态化运行,正向一人一面一千万吨的目标迈进。
  (四)示范煤矿建设带动作用突出,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体系与建设模式初步成型。2020年11月,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启动了首批71处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建设工作,范围涵盖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新疆等15个产煤省区。随后《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基本构建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技术体系与基本内容。在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带动下,各产煤省区和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也启动了示范煤矿的建设工作,呈现出示范煤矿引领带动、其他煤矿跟进建设的智能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大型现代化矿井、灾害严重矿井、地质条件复杂中小型矿井等不同类型煤矿的智能化建设模式。中国中煤大海则煤矿高标准、高起点、一体化设计建设,形成了“大埋深、大涌水、大采高、大产量”的2000万吨级矿井常态化智能开采模式,打造了新建井工煤矿智能化建设样板。山东能源唐口煤矿优先建设瓦斯、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灾害防治系统,同步开展生产系统智能化建设,为高瓦斯和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建设探索了道路。河南能源贵州新田煤矿设计规模120万t/a,通过智能化建设减少固定岗位、采掘工作面现场作业人员130余人,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能力。
  二、把握大势聚共识,充分认识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份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李强总理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的十大任务之首。今年上半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对下一阶段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可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这个“牛鼻子”,加快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既是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选题”,更是各煤炭企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抢答题”。
  (一)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是“双碳”目标下解决能源安全供给和环境友好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能源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煤炭依然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仍需要煤炭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兜底保障。因此,提升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核心是实现煤炭产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方式的革新升级。作为前沿技术方向,数字化智能化体现了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主要特征。通过智能开采,能够让劳动者从危险繁重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让劳动资料数据化、智能化、便捷化,让劳动对象绿色低碳安全,必将有力地推动煤炭开采由传统生产向清洁生产转变,煤炭行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因此,数字化智能化对每个煤炭企业都是一次历史性、变革性的战略机遇,已到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要关口,只有坚定不移推进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才能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正由示范建设转向规模推广,必须蹄疾步稳、有序推进。近年来,在各大煤炭企业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百花齐放地开展智能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质疑声音。特别是当前,我国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仍面临进展不平衡、基础不稳固、常态化运行水平低、核心技术装备支撑不足、人才短缺、标准体系不健全、管理模式匹配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实现2025年目标即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符合事物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煤炭行业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技术装备、生产模式正处于升级变革之中,广大从业者对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认识理念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关键阶段,全行业更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行业技术水平整体跃升。
  (三)着力推进产学研用创新协同,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试验到价值产出的完整链条。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是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的复杂巨系统。智能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攻关,既包含“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也包含“从1到n”的应用开发。特别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大模型、人工智能、新型传感等应用边界不断拓宽,为解决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升煤炭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方面,我们追求的不是成果“书架”,而是产品“货架”,要用好创造价值这个“指挥棒”,以提升矿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坚持“同步提升含金量与含绿量”的结果导向,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研发与现场实践应用“两张皮”现象,挖掘智能应用场景,推进智能系统化,实现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三、久久为功重实效,夯实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基础和强化智能系统常态化运行成为关键
  由被动建设转为主动建设,是煤矿数字化智能化保持活力的源动力。当前,示范煤矿建设已取得显著效果,总结建设成果经验进行规模复制、健全完善智能化标准体系、强化智能系统常态化运行成为下一阶段智能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始终明确,建设示范煤矿的目的不是为了打造“唯一样板”,而是要通过先行探路、示范引领的建设模式,总结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和场景,辐射带动各地区煤矿企业同步提升,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一)加强基础研究,持续完善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标准体系。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前提下形成基础标准并推进产品应用与融合,是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当前,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基础问题尚未解决,如5G射频电磁波功率安全阈值、新型传感器及控制系统、井下电磁干扰防护、锂电池安全管控、地质体精准探测等,仍需产业界共同携手、持续攻关,尤其是继续深化复杂地质条件薄煤层无人开采技术研究,推动中厚煤层、厚煤层综采与综放少人化作业,着力解决快速掘进、连续辅助运输、辅助作业机器人化、智能防灾等难题。今年以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国家能源局先后发布了《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要求在数据编码、通讯协议、网络融合、数字化平台、智能感知、新型装备、新能源应用、人机协作、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管理运维等方面加快制定一批智能化标准,固化已成熟的技术装备及建设模式,通过标准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学会秉承急用先行原则,已发布百余项智能化相关团体标准,推动建设成果以标准形式固化落地,并按煤矿类型、从业者层次分类进行智能化标准宣贯。
  (二)加强分类建设,推进智能化建设从技术为主向技术管理并重转变。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鼓励Ⅰ类建设条件的井工煤矿按照中级以上标准开展智能化建设,Ⅱ、Ⅲ类建设条件的井工煤矿按照初级以上标准开展智能化建设。考虑到目前的《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试行)》存在着功能性要求为主、性能要求少,部分条款较为模糊、露天煤矿及选煤厂缺乏明确分类等问题,按照国家能源局工作安排,我会正在组织行业力量修订评分办法,为下一阶段井工、露天煤矿和选煤厂的智能化建设提供精细化指导。在管理提升方面,企业应研究与数字化智能化匹配的管控模式、岗位设置,设立相关专职岗位,建立专职机构,健全智能化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制定智能系统常态化运行管理制度,强化常态化运行成效评价,探索常态化运行考核与薪资挂钩方式;与技术装备供应商共建实训基地,加大智能化人才尤其是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工作有效扎实推进。
  (三)加强常态化运行,实现煤矿全系统全流程的高质量智能化运行。总结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只有实现各智能系统常态化运行,才能真正推动智能化建设走深走实;只有真正常态化的运行实践才能引领常态化的场景需求,才能持续提高智能装备的可靠性和对复杂条件的适应性。今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与山东能源集团一道继续举办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进一步提升智能采煤工作面的常态化运行水平,引领带动煤矿其他智能系统的常态化运行。此外,协会将于近期发布《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典型应用场景》,遴选实用性强的成果供各企业相互借鉴,助力智能化建设经验成果规模化推广复制。煤炭生产企业应以采掘工作面的智能化建设为龙头,同步建设地质、运输、安全等专业系统,同时建立智能运维队伍,打破传统单系统运维模式,发展场景化智能运维,加快研发智能单兵装备、智能工器具等现场运维作业工具,不断提升煤矿智能运维能力和水平。
  四、踔厉奋发向未来,坚持“服务矿工、依靠矿工、改变矿工”宗旨,推进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煤矿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正是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煤矿生产运行需求相结合,通过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治理效能,进而持续提升矿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不断提升广大矿工素质、改善广大矿工环境待遇、更好服务矿工的过程。
  (一)以“服务矿工”为目的,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成果由全体矿工共享。尽管我国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矿工满意度与智能化建设应用不匹配的现象。究其原因,还在于部分煤矿重技术轻应用,忽略了矿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的匹配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核心是人的幸福,智能化则是技术实现手段。由此来看,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应该是融合“先进技术应用”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体,是坚持“煤炭保供”与“矿工幸福”一体考量、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这次现场会让我们真实看到,山东能源集团的智能化建设就是以“服务矿工”为根本目的的典型范例。通过攻关薄煤层智能开采,让劳动强度大、产能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濒临关闭退出的煤矿成功“提效增产、提质增盈”,并让矿工“轻松采煤、体面劳动”,实现了劳动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走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煤矿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
  (二)以“依靠矿工”为路径,充分发挥广大矿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智能化效能的常态发挥,是检验智能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志。矿工身处生产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是最具智慧的劳动群体。当前,一些煤矿的智能化建设并没有因地制宜适应生产实际,甚至由于新技术新装备的“水土不服”,以及尚未建立配套的管理和培训机制,造成了矿工对智能技术升级的“排斥”,大幅增加了后期装备系统的运维成本。我们应认识到,最好的并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智能化建设决不能仅靠技术装备的“强推硬上”。特别是面向下一阶段全面实现智能化的建设目标,智能化实训不足以及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愈加凸显,更有必要将原先的“人-机-环-管”协同建设路径,转变为以提高矿工“三感”为核心驱动力,以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矿工”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矿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持续性建设。煤炭生产企业要更加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包容性增长,综合采取赴厂家脱产培训、邀请专家到现场专题培训、委托科研院校系统培养等方式,加快提升全员素质,切实在创造性实践中凝聚起管理、技术、技能各层级人员的团队力量,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创新智慧,真正在依靠矿工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中,让矿工与智能化相互赋能,共同打造一个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未来。
  (三)以“改变矿工”为导向,依托数字化智能化重塑新时代采矿新角色。时至今日,每当提起煤矿工作,许多人依然会把脏、累、苦、险与矿工形象联系在一起,社会地位得不到大众认可。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日益减少,职工老龄化加剧,煤矿条件相对较差、工作环境较危险,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已经十分普遍,严重制约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时代,“蓝领”与“白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智能化建设不是让矿工“大规模失业”,而是要让矿工和企业在拥抱科技中融合共生。因此,让矿工这一职业在煤矿“智能升级”中实现“顺势转型”,已经成为这场煤炭工业领域重大变革的新命题。要聚焦创建本质安全环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智能技术变革,实现煤炭生产各类灾害的精准定量防控,发展消灾无害化开发利用模式,支撑转变社会公共对煤矿开采属于“高危行业”的固有印象。要聚焦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智能单兵、外骨骼辅助等智能装备研发应用,释放先进生产力效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让矿工职业的现代感十足、科技感满满。要聚焦保障职业健康,在治理采掘粉尘、空气污染等方面加大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快井下危险岗位、有限空间作业的机器人全替代,真正让“幸福矿工”成为一幅可触可感可享的立体画,推进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强发展,为煤矿高质量发展“铸魂健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同志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继续强化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导向,充分发挥薄煤层智能开采在减人、提效、增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开采,推进煤炭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将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与广大行业从业者共同努力,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希望与会嘉宾继续支持和投身于煤炭事业,用优异的工作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