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912-3510400
环保
榆林煤炭网
您的位置:榆林煤炭网首页 > 环保 > 正文

绿动齐鲁,碳寻新路!山东如何“转”出新天地

日期:2024-12-20 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白雪文

◎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提升产业结构“含绿量”

今年,山东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政策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审核70余个“两高”碳排放减量替代项目,减少碳排放500余万吨。

山东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11月,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投资项目11954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2%,青岛、潍坊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

◎告别“一煤独大”,刷新能源结构“含新量”

10月下旬,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类型。目前,山东新能源装机超过“十四五”末规划目标两千多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两倍以上,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

◎斩污护绿焕颜,擦亮生态保护“含金量”

山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11个月全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75.8%,优于年度目标5.9个百分点,V类及以下水体实现清零。

今年10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观测到红胸黑雁,鸟类种类增加到374种。

在全省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创新建设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完成2023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核算,3个年度共发生补偿1.88亿元……一系列创新举措接踵而至,持续擦亮生态保护“含金量”。

绿色先行,绘就转型发展最鲜明底色

山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成为全国首例新CCER项目;全国首个“零碳港口”潍坊港生产码头上,自动化桥吊正有条不紊地搬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一个个“绿”动齐鲁、“碳”寻新路的生动场景,见证着齐鲁大地逐绿前行向未来的生动实践,为美丽中国注入绿色动力、生态活力。

获批建设以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瞄准绿色低碳新城定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图为航拍的济南市沿黄生态风貌带。

站在岁末,回首2024年,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统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

凛冬时节,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工地热火朝天,一期炼油二系列已于9月25日试车投产,现正全力冲刺年底全面投产。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这一项目具有产能减量置换、工艺柔性设计、设备自主创新、产品高端低碳等特点和优势,建成后将减少全省地炼产能696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500万吨、煤炭消费量75万吨。

“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石化项目不同,项目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手段,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特别是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二氧化碳被充分回收再利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仁策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均占全国近1/10的压力,山东坚持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要抓手,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统筹推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稳妥推进地炼产能整合转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山东“两高”行业企业数量众多、碳排放量大。如何降低“两高”行业碳排放,成为山东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山东在试行文件基础上,今年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对原减量替代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政策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审核70余个“两高”碳排放减量替代项目,减少碳排放500余万吨。

工厂车间节能减碳,智能制造绿色加力。在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施工现场,全国首个滑轨气肋式基坑气膜在工地四周形成“充气城堡”,隔绝了工地的尘土和噪声,推动传统建筑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在东营,华盛橡胶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形成轮胎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8%,能耗降低8%……

12月13日,全国首个滑轨气肋式基坑气膜——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龙奥大厦站基坑气膜正式建成。

今年以来,山东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聚力实施高端化跃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本质安全提升、优质设备供给5大行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亮眼。1—11月,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投资项目11954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2%,青岛、潍坊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

12月20日,全国首条改扩建零碳国家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以下简称“济菏高速”)将迎来通车。在高速公路与服务区匝道间的挡土墙处,精心布设的一排光伏板延伸出一条绿色的“能源廊道”。

“通过构建适配高速公路用电与光伏分布式发电特征的多尺度区域微电网,我们逐步形成收费站、服务区、隧道、边坡、棚洞、声屏障等多场景、多形式、一体化的路域光伏解决方案。”山东高速集团能源环境部副部长周鹏飞介绍,山东高速已建成路域光伏629兆瓦,约占全国路域光伏总容量的70%,年均可发电约6.9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1万吨。

路域光伏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加快推动电能绿色替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下大力气规划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陆上风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能源绿色转型实现历史性突破。

告别“一煤独大”,今年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镌刻在山东发展史上:10月下旬,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类型。目前,山东新能源装机超过“十四五”末规划目标两千多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两倍以上,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

10月26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二期项目成功并网。

经济社会发展底色更“绿”的同时,能源供应韧性也要更强。11月20日,山东能源电力集团鲁西电厂煤炭地下气化项目点火试运,处于地下不便开采的残滞留煤燃烧后产生的清洁燃气直接用于锅炉燃烧发电。作为国内首例煤炭地下气化大型发电掺烧产业示范项目,工程可达到单炉日产煤气30万立方米规模,已初步具备工业化应用条件,再次证明了煤炭的可清洁性。

“降碳”不等于“去碳”。立足煤炭为主的消费现状,端牢“能源饭碗”,必须坚持先立后破,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化发展。山东将加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我们将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更大力度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工程,大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积极探索更多能源转型新路径。”省能源局副局长岳建如说。

南四湖治污,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然而,不久前喜讯传来:经评估,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力保护。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统筹推进工业水、农业水、生活水、船舶水、输入水‘五水共治’,流域各市实施总投资299.4亿元的507个重点治污工程,推动南四湖从‘酱油湖’向‘清水湖’的重大转变。”省生态环境厅南四湖办副主任傅军介绍,去年南四湖流域36个国控断面、南水北调东线13个国控断面、省辖39条入湖河流优良水体比例首次均达到100%。今年,面对异常气候、旱涝急转等困难挑战,前11个月仍保持“三个百分之百”。

生态优美、环境安全,是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内涵之一。今年以来,山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11个月全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75.8%,优于年度目标5.9个百分点,V类及以下水体实现清零,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行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鹤、白鹤、小白鹭、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蹁跹起舞,为广袤大地增添了别样的生命律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对丹顶鹤进行了环志和卫星遥测,通过跟踪器持续追踪鸟儿们的分布区域和迁徙动态。”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利用先进技术赋能精准监测和科学保护,有助于工作人员快速掌握候鸟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今年10月,保护区首次观测到红胸黑雁,鸟类种类增加到374种。

10月中旬,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地碱蓬为滩涂铺上了“红地毯”。

在全省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创新建设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助推湿地生态质量改善;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完成2023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核算,3个年度共发生补偿1.88亿元……一系列创新举措接踵而至,持续擦亮生态保护“含金量”。

生态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我们将把美丽山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坚定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齐鲁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表示。

友情连接